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劳动教育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

 2014-06-24   选择字号: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论述极具前瞻性和战略性。其中

“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一段文字深深地吸引了我,特别是其中的“爱劳动”这三个字,引起了我强烈的关注和共鸣。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在有关教育的文件中出现“劳动”一词。这些年来,在我生活和工作的圈子里,极少有人提到它,极少听到看到有关方面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作为一名由党和政府一手培养成长的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退休教师和关工委成员,始终感到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因为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从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看,离开了适度适当的劳动教育,是难以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的。面对21世纪对我国的挑战和实现中国梦的紧迫要求,我们迫切需要高质量、高素质的教育,培养出堪当大任的各类专业大师与专门人才。因此,很想就劳动问题,谈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期引起关注和深入研讨。

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本身

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劳动,物质生产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和整个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科学地阐明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并明确地指出,“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实践基础,对于科学的成熟起着不可替代的前提性作用。马克思认为科学劳动也是智力劳动,是人类高层次的劳动。

我国有史以来,从古代人开始,就非常看重劳动的伟大意义和作用。华

夏文明便是历代中国人自古以来通过劳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孟子在《孟子·告子章句下》中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节俭著称于世,以劳动自立自强,形成了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诚实勤奋的优秀品质。对劳动者来说,“俭”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正反映了中华儿女对劳动果实的珍惜,以及“俭”与“勤”的天然联系。如果以此来审视一下现时年轻人不珍惜劳动果实的现象,其缘由便不言自明了。所以爱劳动应是每个中国公民最起码的义务。每个中国人都要有劳动光荣的思想,要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 1982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将“爱护公共财物”改为“爱社会主义”。爱劳动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在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时代,当然更要受到尊重。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将“爱劳动”与“爱学习”、“爱祖国”列在一起,更是远见卓识之举,因为凡是爱劳动者必定是爱学习、深爱祖国的。脑力劳动也是劳动,爱劳动的人必定是刻苦勤奋爱钻研的人,也必定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爱国家爱人民的人。在劳动中,人可以不断地吸收知识,增长才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的基本原理

早在公元七、八世纪,我国就已建立了实科学校教育制度,也就是注重教学结合实际,注重教育结合生产劳动,通过实习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③。其实,我国古代最初的教育就是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的。传说中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都是亲自教育人民如何劳动和生存的。如《易传》中就记载:“古者包牺氏……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④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教育方针中就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表述。邓小平同志在《各方面都要整顿》一文中指出:“毛泽东同志是反对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劳动的”⑤

。 他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说:“我们希望全国的青年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准备参加建设祖国的生产劳动,首先是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青年,也应该经过一段时间的体力劳动,这对于他们的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是必要的”⑥。马克思、恩格斯对教育与劳动的关系阐述得极其清楚。他们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基本原理、是发展教育的根本途径,对教育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⑦。列宁也曾说过:“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⑧

俄国著名教育家康·德·乌申斯基“赋予劳动教育以特别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劳动是人类最崇高的一种活动,他指出:“劳动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也是发展人的体力、智力、精神道德和人格的必要条件。”并认为“教育应准备学生从事劳动,并使他们习惯于劳动和爱好劳动。”⑨

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中指出:“从马克思的话中,寻出他的一贯思想来,实不外是教育与劳动的结合”。他批评旧中国“教育发生了变质”,“‘教育与劳动分家,产生了治人的劳心者和被治的劳力者脑与手拆了伙,求知与做工离了婚。”⑩ 可见,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是何等密切,两者结合是教育的基本原理,也是发展教育的根本途径。

回顾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的现实,我认为,我们应该沉下心来,进行地深刻的反思。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策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我深信“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必将成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方向标之一。

爱劳动者更爱学习,也更加热爱祖国

    经过多次学习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论述,我真切地感到新一届党中央真正抓住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核心和关键,看到了教育改革的光明前景。当然,想要形成完善的“三爱”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需要有一个过程,但只要有了目标和方向,就有了希望,也一定会成功。

   “三爱”的核心当然是爱祖国,也唯有爱祖国才会有爱学习、爱劳动的无限动力。爱祖国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应尽义务。爱祖国包括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灿烂文化、悠久历史和勤劳的人民;对祖国无限忠诚,对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热切关心;为捍卫祖国的独立、统一、领土完整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发奋学习,掌握本领,为祖国为人民的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

    根据我的切身体会,“爱劳动”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人自懂事之时起就开始劳动,帮母亲做家务,帮父亲和兄长下田干活。在烈日照射下,在滚烫的水田里劳作。劳动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粮食生产之不易,体会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实含义,同时,也认识到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要想改变当时那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劳动工具,没有文化是绝对没有希望的。这就促使我说服父母亲送我上学。但放学后,我加倍努力帮家里干活。尽管在当时这些都是自己一些天真的自发性想法和作为,但它们切切实实促使我去发奋地学习。家穷国必贫,上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日本鬼子有一段时间甚至到了我的家乡奸淫烧杀。有一天我在山上砍柴,鬼子误认为我是新四军探子,将我押到村公所,幸好保长将我担保下来。鬼子的这一举动使我更加痛恨日本鬼子,同时更增强了我的爱国心,渴望祖国迅速强大起来,让中国人民不再受洋鬼子的欺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有了上高小、中学、大学的机会,从上初中开始,一直就享受人民助学金。在上大学期间,每学年都有一段时间从事劳动锻炼,包括到农村、工厂、到外贸出口商品基地收购货源,到实习基地参加生产实习等等。虽然时间都不长,但帮助和收获都不小。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教学才满两年又被派往英国留学。这一切都是原来家人和我自己连做梦都不敢想的,而这一切都是党和政府对自己的关怀和培养,这自然促使我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回顾我这一生,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个人唯有吃过苦受过难,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才会有更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也才会更加努力地发奋学习,增长才干,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形成“三爱”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的建议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我认为要想“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必须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抓起,同时也要从社会教育着手。在此,我只想重点就高校应形成哪些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谈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是高校本专科生设置劳动课。将其列入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计划,其中可包括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等,并确定适当额度的学分,达不到要求者,不予毕业。具体安排中可考虑一年级新生以体力劳动为主,可以安排到农业生产部门或工厂进行劳动锻炼,请农民及工人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直接接触工农大众,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和劳动观念。劳动结束时要做出总结,总结材料经带队老师审阅,经现场指导师和带队老师签字后,入学生个人学习档案。二年级以社会实践为主,三年级以生产实习为主,每次活动后,都要书写记入个人档案的总结材料。这也是对每次活动的一种考核。

    二是学校要在校园内组织课余劳动。可按院系分配部分校园绿化、教室与宿舍的日常清洁卫生等工作任务,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和评比,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

三是学校与社会建立联动机制和合作关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与对口单位或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到合作单位或企业劳动、社会实践或实习。为指导学生学习,可设双导师制,请学校教师与单位、企业业务主管人员同时担任导师,配合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将教师指导学生的工作纳入对其的考核内容和工作量。此外,条件成熟时,可试点请相关单位及企业有五年以上任职经历的业务骨干担任高年级在校生的校外职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性指导。

四是学校可组建一些与生产劳动关系较为紧密的社团。通过社团活动,接触基层和工农大众,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

五是学校可按学科群,适度建立教学实验基地或实验室等设施。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可以通过实验或实践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在做中学,锻炼实践操作能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是学校设立学生劳动与社会实践研究室。负责这方面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并负责对学校人才培养的素质及实际效果做定期的回归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开展研究,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供学校制定措施时参考。

以上认识和建议还很初浅,但我决心结合关心下一代工作,继续不断加大学习和探索力度,争取能有一些更有价值的见解。

注: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P513

②《四库全书精编·经部(孟子·告子章句下)》P754-5

③《中国文化概论》P192,张贷年、方克立主编,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出版。

④《中国传统文化导论》P.2089,商聚德等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36

⑥《邓小平文选》(1938-1965)P205

⑦《精神文明大典》P564,郭建模、王智钧主编,华夏出版社,1995年出版。

⑧《列宁全集》第二卷,P413.

⑨《精神文明大典》,P562,郭建模、王智钧主编,华夏出版社,1995年出版。

⑩《精神文明大典》,P549郭建模、王智钧主编,华夏出版社,1995年出版。

 

(作者:孙维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校长兼党委书记,现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工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