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家风和家长是孩子的模范

 2014-05-13   选择字号: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和全民急迫而艰巨的任务。我们祖国大家庭,是千千万万个小家庭组成的。为完成这个任务,每一个家庭都必须肩负一份责任。一种优良的家风,就是孩子成长的优质土壤;一个称职的家长,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导师。家风和家长就是铸就孩子的模范。

所谓“模范”,就是工人们常说的铸造翻砂用的模子,“范”也是模子,以后才引申出“英雄模范”的概念。什么样的模子,生产出什么样的产品,而什么样的家风、什么样的家长,也注定了孩子成长的基因。我们的儿女,都已过了不惑之年,有了自己的孩子,小孙子已经上初二,儿孙都还没走样,可见“模范”之重要。儿子说“爸妈教子有方,但有缺点。”回想起来,可谓一语中的,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后悔莫及的教训。

我们老夫妻,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吃过旧社会的苦,也经历过解放后的艰难岁月。我们大学毕业后,留在大学教书。所以,我们的家风,自然具备两大特点,一是教师生活清苦,二是我们有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必须敬业工作。我们要工作,他们必须保持安静,就只好在一旁安静学习,家里充盈着的是工作、读书、学习的氛围,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读书好学的习惯。儿子晚上不肯早睡,在台灯上盖上小棉袄看书,把棉袄烧了个大窟窿,初中没毕业,把我们家的藏书,四大古典名著、古文观止之类,都看了个遍;在生活上,我们两人常常给他们忆苦思甜,讲怎样饿肚子,怎样吃忆苦饭;我们的工资要供四个人的花销,还有养老负担,往往到月底,还有一个星期,一家四口只有五块钱,于是只好搜集家里的破烂去卖,四个人一起搜集、一起去卖,二两肉五分钱的黄酱,可以吃一个星期,孩子们总是高高兴兴,从不叫苦。我女儿从美国回来探亲,还同妈妈一起去卖破烂,女儿也没觉得丢脸,还调侃说“我们这卖破烂的,规格够高的,一个大学教授,一个留洋博士!”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出国工作,孩子妈的学校离家很远,每天早出晚归,刚九岁的女儿,就学会了做饭,比她大五六岁的哥,在一旁当帮手。第一次炒青椒,放了过量酱油,炒糊了,品相难看,更不好吃,两个孩子没等妈妈回家,就偷偷吃了个精光。每次买蜂窝煤,两个孩子都抢着帮妈妈搬,后来又帮我们把煤气罐扛上六楼。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独立自立的品格。

我们从不在儿女面前回避过日子的艰难。生活的拮据、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的烦恼,都向他们诉说。他们出生在“文革”后期,没有亲身经历,但“文革”余风犹劲,是是非非,也时常让我们心悸,孩子一天天长大,也能感受到父母情绪的起落,不像现在电视剧中常说的那样“这是大人的事,你们不懂”,而是一五一十地给他们讲述,让他们一同经历,一起承受,感知父母生活的艰辛和养育他们的不易。无形中,我们在孩子心中竖起了一根标杆,在点点滴滴的世事中,从父母品德和践行中,体验立身处世的原则,鉴别是非、善恶、美丑,潜移默化,细雨润物,孕育着孩子正直、善良、诚实、明事理、懂礼仪、重情义、守纪律的人格品行。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很严。读完一本课外书,要写读书笔记;女儿初中时写作文,晚上11 点了,她妈妈看了仍不满意,竟然撕了,要女儿重写,女儿只能哭着继续写。儿子不爱学英语,要他大声朗读,没有三两声,又悄无声息。那时,我们年轻气盛,儿子为学习,没少挨打,一个晚上,我竟然用皮带把他的脑袋打破了,一时鲜血直流。他们交小朋友,我们也管得很严,我们认为不好的小朋友来我家,我们总是把他们推出门外,弄得儿女伤心抹泪。我们的生硬粗暴行为,给孩子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女儿看见哥哥挨打,吓得直哭,变得胆小脆弱,她现在虽是博士,在美国大学教书,科研很有成就,在学术界也有一定影响,但仍然时时感到不自信;儿子经常挨打,在心灵上跟父母变得很疏远,当父母面表现得十分顺从,背地里“我行我素”。他成人后,公然对我们说“孝顺父母,孝我可以做到,顺我做不到”。他的婚姻、工作,我们都曾强力干预过,当面从不顶嘴,从不辩白,转身他照做他的。直到几年前,我儿子才对我们说,他现在才能同我们平等对话。父母的粗暴固执,强行为孩子框定生活轨迹,给孩子造成身心伤害,为他们的人格塑造留下抹不去的阴影和缺陷。

 我们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从商,现在有自己的一家小公司,儿媳是大学的老师,我们孙子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跟他的父母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了很大变化。老师家庭重学习的氛围和看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没变。但儿子吸取了我们养育他们兄妹的教训,从来不生硬粗暴对待孩子,更不打孩子,对孩子比较宽容和民主,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以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我儿子从小就很聪明,他小时候偷看的古文古诗,几乎过目不忘,现在还能整篇整段地背诵下来。孙子一天天长大,我儿子有空就陪他玩,给他讲历史故事,教他背古诗文,所以孙子从小学到初中,文史就是他的特长和爱好,而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也浸润着孩子的心灵。物质生活上,大多数家庭都富裕起来了,没有了对新世纪的孩子进行忆苦思甜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在我们眼里,我的儿女,也在走着现在大多数独生子父母的路子,比如婴儿哺育,放着大好的母乳和国产鲜奶不用,非要吃国外进口的奶粉;不让孩子参加劳动,不让孩子做家务,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等等。现在有一句似是而非但流行很广的话:“作父母的再苦。也不能委屈了孩子”,他们对孩子的爱就是用钱去满足孩子在物质上无休无止的欲求,他们的大爱,大得无边无际,大得没有是非,没有底线,只有给予,没有要求。所幸的是,我们的儿子儿媳,还比较清醒。在物质上,孙子的合理需求,他们尽量满足;非分的要求,则决不支持。社会上现在盛行攀比之风,春季开学,孩子们纷纷晒自己的压岁钱,他们从来不给孩子压岁钱;有时孩子放学回来会对父母说,某同学有了iPaD,某同学有了新手机,我儿子会对他说,我们没钱买,等你自己挣了钱自己买。久而久之,孩子也养成了不羡慕虚荣、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孙子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健康,善良,阳光,学习也不错,朋友的孩子花了几十万择校,他不花父母一分钱,自己考上了人大附。

时代在进步,育儿经也在变,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家风和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模范”作用。

 

作者:杨廷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退休教师,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