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夕阳风采 > 人在旅途 >

生命之我见

 2011-11-07   选择字号:  

  

生命之我见

高裕民

               

人的生命,以其神秘和深邃,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新的历史时期,当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来,它更成为万众关心,举世瞩目的焦点。

究竟什么是生命?现代科研成果表明:生命,或人的生命是特定方式存在的蛋白质及其自身的新陈代谢的有限过程。伟大导师恩格斯指出:人的“生命是蛋白体(即蛋白质——作者注)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的自我更新。”①

当然,人生而必死,概莫能外。人从生到死的有限历程却不相同。据有关部门统计数字表明:当今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4年。

研究和把握人的生命特征,对于认清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十分必要,一般地说,人的生命具有以下的两个鲜明的特征:

  一、人的生命具有法律特征

人从娘胎里呱呱坠地,来到世上,融入社会,人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法律认可的人,人就拥有天然的合法性。当然具有合法性的人的生命显然具有存续生命的权利。同时,与人的生命权利相匹配,人必然具有尽责、践行使命的义务。存续生命的权利羁绊生命的义务,两者互相依存,互相包容。

  对于人的生命权利的关心、呵护和尊重,以及对于人的生命义务的认可、支持和褒奖,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真实的和基本的要义。

  二、人的生命具有数字特征

人的生命,即人生是一段有限过程。在人生过程中,无时不与数字相关、无处不与数字相容,数字与时间(如日、月、年)相结合,是载录人生历程的尺度。

  1.数字蕴含人生的意义。人生意义是人对为什么活着的认识和态度。虽然对人生意义的表述众说纷纭,归根结蒂是人一辈子追求生活幸福和人格卓越。人的生命过程是一点一滴地不可逆转地消失时间,一分一秒,一日一月,一年一世的数字载录着拽不住的生命逝去的印迹。人们相见,总会礼节性地询问:几岁啦,多大啦,高寿啦,或贵庚啦等等。这些询问的结果,总会有不同的数字呈现。人的生命过程中一些特殊阶段也有不同数字标注,如“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随心所欲,“70古来稀......。人生历程中载录的数字,表面看是一摞摞、一串串单调的、枯燥的数字,但是,透过这些数字,却炫出了人生舞台上一幕又一幕人们追求幸福和人格卓越的人生大戏。雷锋同志说:要“把有限的(可视为一个数字——作者注)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也可视为一个数字——作者注)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参见《雷锋日记》)。前苏联伟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更为深刻地揭示了数字蕴含人生的意义。他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即由数字载录的一段生命历程——作者注)。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②伟大的人生箴言,精辟地诠释了生命真实意义,也深刻的反映了数字具有蕴涵生命意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数字演绎人的生命价值。人的生命价值,即人生价值是人对人怎样活着这个人生根本问题的回答,人生价值也是衡量人生意义的标尺。

人生价值是由人的索取与奉献体现的,前者,即索取是为存续生命,即对自己幸福生活和人格卓越的追求;后者,即奉献是人对他人或社会的幸福生活和社会富裕的恭敬交付。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为70年,那么其中头十几、二十年,因为没有或缺乏劳动能力,主要依靠向他人(首先是父母)或社会索取,以其存续生命;后十几、二十年,因为丧失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除了靠自己省吃俭用积攒少许钱财补充养老费用外,多数老人主要依靠他人(首先是子女)或社会索取养老金,用于存续生命。夹在首尾两头之间的三、四十年,因为是成年人,具有强壮和旺盛的劳动能力,能够而且应该为他人或社会创造财富,既可以索取自己存续生命的各种需要,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人格卓越,又可以向他人或社会尽责,倾情奉献,为别人创造幸福和尊严。

人生价值的两要素,即索取与奉献,因为人的条件和情况不同,必然存在多与少,大与小的差异。当然企图用十分精确的数学方程或呈现这种差异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使用比例表达两者之间大小或数字关系:

第一,索取小于奉献。索取小于奉献的这个比例关系,在人生价值理论上演绎的是一种可称为合理的人生价值观。这种合理人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一个“公”字。合理人生价值观主张:人应该而且必须用真诚的劳动,更应该而且必须用创造性的劳动创造财富,并且以此为前提索取,追求自己的生活幸福和人格卓越。同时,合理人生价值观强烈主张,人应该而且必须更多更好地为他人或社会尽责,践行使命,倾情奉献。不论在“枪林弹雨”的战争时期,还是在宁静平安的“和平建设”年代,每当遇到生死、公私等重大考验的时候,人都应该而且必须做到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勇往直前。战争时期涌现的英雄,如张思德、董存瑞、吴运铎......,就是实践合理人生价值观的杰出典范。在“和平建设”年代铸就的模范,如焦裕禄,孔繁森,郭明义......,也是演绎合理人生价值观的光辉榜样。

第二,索取大于奉献。索取大于奉献的比例表现的数字关系,在人生价值理论上演绎的是一种被称为不合理人生价值观。这种不合理人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一个“私”字。这种人生价值观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公然宣扬这种自私自利的不合理人生价值观的人确实不多见了,但是,这种不合理人生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恶劣影响却远远没有根除。在当前现实生活中不断发生的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种种弊端,不就是这种不合理人生价值观没有根除的佐证。

第三,索取等于奉献。索取等于奉献的比例所表现的数字关系,在人生价值理论上演绎的是一种貌似公允,其实也是一种不合理的人生价值观。这种不合理人生价值观主张,在“和平建设”年代,不需要像“枪林弹雨”的时期那样强调“奉献”了,应该抬高“索取”地位,要视“索取”与奉献同样重要,在人生价值的天平上保持平衡,一个半斤,一个八两。这种似是而非的人生价值观非常要不得,因为它不仅在理论上站不住脚,而且在人生实践中也不通。首先,在人的生命历程中,人生价值中的索取与奉献这两个要素在量上是不断变化的,反映量变的数字也必然也是经常变化的。坚持这种似是而非的人生价值观的人主张把这种不断发生变化的数字用一个呆板的“等于”固化,显然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也是不正确的;其次,在极其特殊条件下,索取与奉献在数字上真的相同了,那么把这种在个别情况下出现偶然情况,当作必然并加以宣扬,这种做法显然是不严肃的;最后,如果把索取与奉献两者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偶然相等或“平衡”予以认同的话,那么,在理论上最多也只能归结为“中庸之道”。坚挺似是而非的不合理人生价值者,企图用“中庸之道”来制约人生价值的思维定势,与提倡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显然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

  从上述关于人生价值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人生价值中索取与奉献这两个要素,对人生都很重要,不可或缺,但是,具有终极意义的是奉献,奉献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决定性要素,奉献大,人生价值就大,反之也一样,奉献小,人生价值就小。

关于生命,即人的生命的思考、揭开生命神秘和深邃的面纱,不仅对于青年人,尤其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合理价值非常必要,而且对于办好新时期的高校也十分有益。新时期的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精英人才。为此,高校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培养人才的规格,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工的力量,同时也应该组织和发动更多的离退休人员,发挥余热,努力做好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诚实和创造性劳动,无私奉献,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③

 

  注: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20页。

②《魅力人生格言》,金城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59页。

③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单行本,20117月第1版,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