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夕阳风采 > 诗书画苑 >

【校训纵横谈征文】诠释与践行校训的多彩人生——记1954届校友、德语教授赵润

 2017-05-03   选择字号:  

  

熟悉经贸大学校史的人都知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两个重要前身:第一个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中央贸易部高级商业干部学校;第二个前身是1954年成立的北京对外贸易学院。赵润教授的经历却十分独特。他是第一个前身的首批学生、毕业生和第二个前身的首批教师,从此与学校结下不解之缘,把人生美好的年华无私地奉献给学校的教育事业,见证了学校曲折辉煌的发展历程。看似平凡的经历,却有不平凡的人生。他是知名德语教授;勤政廉洁、秉公办事外语二系的行政领导和校职称、学位专家委员会委员,还担任过外交官与访问学者,活跃在中德经贸领域和中德学术交流舞台。他用理想与信念、知识与才华谱写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这幅画卷上处处闪耀着校训“博学、诚信、求索、笃行”的光芒,成为校训最好诠释与践行的典范。

一、笔下藏沟壑,文章见博学

1951年,已拥有大学政法专业学历的赵润,作为调干生被中央贸易部矿产公司保送进这所新中国唯一的外贸高等学校学习德语专业,学制三年。三年期间,他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还从第一代老教授那里学到了治学精神,为自己向博学多识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那时,学员们均由中央贸易部所属部门保送带薪学习。最初只设俄语和德语专业,因为建国初期苏联专家很多,东德专家也不少,需要这两种语言人才。当时德语设两个班,每班十几个学员。赵润被分到德语甲班并担任班长。甲班学员年龄较大,一般在解放前读过大学,其中两名学员已于1945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有的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有的195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或上海交通大学,有的解放前大学肄业。总之,这个班的文化水平比较高,有的英语水平很好。

建校初期,德语教师奇缺,当时任教都是聘请有留学经历的知名教授和外籍教师。

廖馥君老先生,是国内知名的德语权威,鲁迅先生的朋友,曾把鲁迅的作品翻译成德文,他早在1914年之前就去德国留学,二战结束后才携德国夫人回国,一直担任同济大学新生院院长。院系调整后被中央贸易部抢先调至我校。他是全国政协特邀代表,一位忠厚长者,讲课生动活泼,很有耐心。

杨公兆教授,民国初期政坛名人杨度之子(杨度在上海曾被周总理发展为中共党员,做秘密工作)。他留学德国和美国,解放后不久受到周总理的接见。杨先生温文尔雅,知识渊博,三十岁时曾任清华大学秘书长。

陈封可先生,著名学者陈寅恪的侄子,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是晚清著名诗人,“七七事变”时为了抗议日军侵略在北京绝食而死,轰动一时。陈先生曾任外交官,中文造诣很深,“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派代表团来华调查,他任德语翻译。

王道根教授,于20年代留学德国获柏林大学经济学博士。

此外,还有四位外国女教师。其中与赵润交往最深的是文安清老师,她是瑞士人,曾留学美国,丈夫是中国人。她知识渊博,热情善良,直到她去世前,赵润始终与她保持着联系,包括他在国外工作期间也没有中断通信。“文革”期间,文老师被关押在学校,赵润曾悄悄地隔着玻璃窗看过她。文老师高洁正直的风骨,虚怀若谷的品格令赵润终生难忘。

留校后,赵润先生在这些中外名师的培养与指导下,担任的基础德语教学成绩斐然;与此同时,还翻译出版了多部德国文学作品和经济著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脑力劳动。从翻译作品中可见一个人的学识与修养。正如外语教研室教授张载杨先生所说,“赵润同志所译《地窖的钥匙》和《黄十字》两部短篇小说集,忠实流畅。《贫穷的康拉特》一书为德国著名剧作家弗沃尔夫描写农民战争的历史剧,比较难译,但从译文可以看出译者不仅在德语上造诣颇深,且具有较高的汉语水平和翻译经验。

除了文学作品的翻译外,赵润先生也参与了一些汉德词典的编纂与德语外贸教学教材的编写,同样得到了很高评价。如北京大学张玉书先生就写到,“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袖珍德汉词典》共收二万七千词条,全书避免繁琐庞杂,词义准确,简明扼要,是一本非常实用的辞书,对教学者与自学者有很大的帮助。在此书的选词译意中,可以看出编委在汉语、德语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

赵润等三名同志根据外贸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碰到的情景以及自身的实际工作和教学经验为基础编写了《外贸德语会话》。这本书设计了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的对话,语言准确规范、生动活泼,不仅表明编委德语水平高和运用德语解决工作问题能力强,还展现了编著博学多才的学术造诣。出版后很受欢迎,成为从事中德语言教学与外事工作人士很有实用价值的教材。

赵润先生因其博学多才与出色的翻译业绩被聘为“国际贸易译丛”编委。

二、执着教学路,诚信待他人

诚信,是贯穿赵润先生教学、行政乃至一生的品格。

改革开放在给经贸专业教师带来与外界诸多交往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对其职业的冲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少教师将“教龄”变作了“商龄”,赵润也曾有过这样的机会。联邦德国某银行曾请他担任驻华顾问。但这个很实惠的职务,对甘作“布衣”的他并没有吸引力,而且以后的几次改行机会也被他放弃了。他曾有这样一番表白:“开放几年来,我曾在国内外东奔西走,但我一不发财,二不横向比。有的弟子们成了总裁、老总,有的发了财,这是正常现象。人的发展之路千差万别。在我的初中同学中,有的一辈子当工人,有的当了将军。天赋、才能、机遇,在人的发展中都会起作用。我欣赏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的精英,但是我更看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千千万万普通人。他们才是社会的脊梁,是金字塔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稳固,塔尖也很难顶天立地高高在上。‘布衣暖,菜根香’嘛!生活维持一般水平就可以了。我觉得学校更适合我,我现在的日子过得舒心,问题是给自己定好位。”

这一番表白是赵润一辈子扎根在了教育事业上的精神力量。这是他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诚信,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深深认识到教育事业对于一个国家兴旺的重要性,因此愿意一生从事教育工作。”

说到做到,在校工作数十年中,虽然自1964年起开始担任教研室主任,后来又担任系行政领导工作,但只要是德语专业招收学生,他都一直担任教学工作,从未脱产。1982出国前,他教授的政治经济选读累计教导学生14人,总学时168小时;1987年归国后,同样是政治经济选读课程,共教导13名学生,累计教学252小时。此外,还培养指导了一名留校青年教师,精心授课并批改作业。这对于每四年招生一次的德语专业,已经是十分可观的成绩。

教过的学生对赵润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以及教材内容十分感兴趣,非常满意。直到今天,同学们仍然不忘恩师的教诲,寻求恩师的指导。

由于学校的信任,赵润长期担任教研室和系的领导工作。在工作中同样勤勤恳恳,待人以诚。他对自己的评价是“老赵头儿一生平平淡淡,但自认还是个老实人”。

他有着与学校历史同龄的教龄,这意味着一种光荣,更意味着一种责任。

在系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对赵润的评审意见中,对他的诚信给予了高度评价:“赵润同志从事德语教学工作近三十五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教学效果良好。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或建议,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与同事相处待人以诚,与人为善。”

三、杏坛传薪火,求索路漫漫

1954年,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成立后,留校任教的赵润把时间实打实地用于教学与科研,决不虚度年华,他希望自己能以第一代教授为榜样,为人才培养事业做出与教龄相符的贡献。

1963年起赵润担任高年级外贸专业德语教学,先后教授过外贸函电、外贸谈判、政经选读、德国概况等课程,其中长期教授政经选读课。大部分教材也是由自己编写的。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他并不拘泥于传统的教材,而是利用自己的实际经历与经验,积极探索。如《德语外贸会话》一书中,他取材于自身经历,收集整理了当时外贸常见的词汇。

1972年复校后的一段时间,学校只有四个系,系主任分别为英语一系李滋德,国际贸易系刘朝缙,海关管理系张定令和外语二系赵润。在最艰难的时期,赵润也没有放弃过对学校发展之路的探索。亲眼见证着教育的金字塔从最低层一点一点垒起。如今虽然年事已高,但他心中对学校发展的求索却是几十年如一日,其对校领导风格的了解,对学校的各个学科、专业发展脉络的把握都十分清晰准确。

新时期的德语教学迎来了一片新天地。1986年,他作为访问学者在联邦德国鲁尔大学专门研究联邦德国二战经济,对这个迅速崛起的第四帝国特殊的市场经济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在鲁尔大学,他还通过作报告的形式向德国人介绍我国当时的经济改革状况,从而增进德方人士对我国的了解,起到了促进中德民间外交的作用。

赵润先生不仅在教学上努力探索出一条发展之路,同时也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自己的见解。他的爱好除了文学,就是喜欢探讨社会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末期,适逢中国改革开放的低谷期,赵润通过对国内外的观察比较,做出“坚信中国只能根据本国国情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必须开放,必须改革”的推断,而后的事实证明,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的确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他还十分健谈,与各种年龄的人都能成为朋友:他有年轻的忘年交,当然更多的还是同年老友,大家时而聚在一起“清谈”一番,对他来说是莫大的乐趣;他和夫人在家中也常谈天说地。他觉得和各种年龄的人谈话都有不同的启发。赵润最喜欢结交的是书友。他对各种书籍都很感兴趣,尤其是1987年后不再担任系行政领导了,他能比较专心地读书了。他说:“读书,写东西,是我生活中的两大主要内容。”赵润特别喜欢青年人,将扶持青年教师视为应尽的义务。职称评委会上,喜欢表达看法或建议的他,总要热情地推荐有才华的青年教师。

四、纸上终觉浅,绝知需笃行

赵润虽然身在学校,却始终关注国家涉外经济的发展,善于将教学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坚持实践,注重笃行。

如前所述,赵润在经贸大学学习期间,当了几年班长,同老教师们接触比较多。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俯仰历史,拒绝沧桑的气度,对是非评价的冷静中肯,令他无不钦佩。他喜欢聆听他们追忆往事,谈古论今,感悟良多。他从第一代老教授那里感受到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力,看到言传身教的影响力。认识到一个教师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更需要身教。

多年来,赵润除从事外贸德语专业教学外,更是大量地参加了外贸业务实践,努力充实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水平。他曾在外贸公司工作,为他的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打下基础,也使他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在教学中,他利用各种机会接触新的外贸实际,如作为经济贸易代表团代表参加广交会,奥、德工业展览会等,学习与更新知识。1981至1984年,他在联邦德国主持商务处工作,有机会参加了各种中德外贸的重要会谈,经常接触德国工商、金融、经济研究机构的各界人士,对了解当时联邦德国政治、经济、社会情况有很大帮助,对中国与联邦德国双边政治经济贸易状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在这期间,他写了大量内部调研报告,得到国内好评。这一经历,成为他教学生涯的中间加油站。

在担任驻西德商务处负责人期间,他参加过国际商务参赞与经济参赞俱乐部(参加者均为各国驻西德商务参赞及经济参赞等人)不定期举行经济形势报告会、座谈会、参观工厂、企业、基础设施、科技设施等,深入了解了西德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这些经历不仅帮助他促进中西德双边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处理具体外贸业务的能力。在鲁尔大学研究西德二战后经济的发展,赵润对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他通过作报告的形式向德方介绍我国的经济改革情况,从而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

由于赵润长期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并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探索并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与认知,这使得他所编写的《废墟上崛起的联邦德国——从战败国到经济巨人》等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瘦瘦高高的赵润教授如今已是鲐背长着,数十年走过,他以其翩翩学者的风度与身体力行的业绩向我们展示着,贸大人对于“博学、诚信、求索、笃行”校训的执者践行与薪火相传的风采。

附录:

1.赵润主要学习与个人经历

自何年月

至何年月

在何地何单位任何职(或学习)

证明人

1950

1951.9

贸易部中国矿业总公司工作

张学忠

1951.9

1954.8

组织保送到贸易部高级商业干部学校(后改名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德语系学习

张才良

1954

毕业留校任德语教师

张才良

自1964年起任德语教研室主任,后兼二系五年级办公室副主任

张才良

1979

1987.3

任外贸学院外语二系副主任,主任(1984年学校改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周福久

1981年被评为副教授。

周福久

1981.7

1984.8

在驻西德大使馆商务处,一秘办公室主任兼调研组组长,商务处负责人近两年

李泽民

1986.7

1987.1

应西德鲁尔大学邀请研究西德二战后经济,并讲授中国经济情况

Prof.Klenner

 

2.任职以来发表的论(译)著、教科书、教学研究或在实验及其他科学技术工作方面的成果:

《地窖的钥匙》(文学),全部,1956年青年出版社

《黄十字》(文学),全部,1957年青年出版社

《世界民主市场》(经济),合译,1957年三联书店

《贫穷的康拉特》(沃尔夫戏剧),全部,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简明德汉字典》,合编,1980年北京出版社

《德语外贸会话》,合著,1986年商务印书馆

《德汉外贸经济词典》,合编,1988年商务印书馆

《废墟上崛起的联邦德国》,1994年,主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经贸德语文选》,全部,待出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我所看到的西德现代化》中国青年报,全部

《西德现代化和人》,中国青年报,全部

《西德社会侧论》,中国青年报,全部

《袖珍德汉词典》,北京出版社,参加编写并定稿

1982年西德经济形势及1983年西德经济形势预测》,经贸部存稿,全部

1983年西德经济形势及1984年西德经济形势预测》,经贸部存稿,全部

《德语政经选读》(中西德双边经济贸易关系)

 

 

(文学院研究生闫梦姣撰写,徐延春编辑)

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