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夕阳风采 > 人在旅途 >

寻觅红军长征的足迹——旅游日记三则

 2016-04-21   选择字号:  

  

 

20078月,我和朋友几人赴川北自助游,十五天行程,走了甘孜阿坝二州不少地方,饱览了高原藏区胜景。印象最深的,是到了几处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今年是红军长征八十周年,我找出旅游日记,读后脑中又现出寻觅红军长征足迹的情景,现抽出三篇整理如下。

812

从成都经雅安、天全至二郎山,公路沿青衣江盘旋上行,越盘越高,开始体验川藏路之险峻。公路盘到一定高度即至二郎山隧道,路边有标志:老川藏路,老路还要继续上盘,想距离垭口还要有相当高度,不禁感叹前人筑路行车之勇气。穿过二郎山隧道,景象迥异于山的另一面。俯视大渡河峡谷,高山大川,江水奔腾,气象雄浑,令人胸襟开阔。盘下二郎山,沿大渡河向上游行十几公里,就是泸定。到了县城,我们就打听那座举世闻名的铁索桥,急急赶到桥边。

泸定桥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曾为川藏交通要道和军事要津,桥身用十三根铁索链结两岸而成。为保证安全,现已用钢丝绳平行加固铁索,上铺木板。时值八月,江水滔滔,桥身晃动,下视令人目眩。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九日,红军飞夺泸定桥,成就长征中一大壮举。遥想当年激烈传奇的战斗,大家感叹勇哉壮哉。如今桥上及两岸桥头游客如云,穿红军装者、打红旗过桥者、照相留念者摩肩接踵,泸定桥已成为旅游热点。桥西岸山崖上嵌筑着一座寺庙,拾阶而上,整个泸定县城及山势地貌尽收眼底。从这里俯视泸定桥,另是一番壮观景象。泸定桥下游沿河西侧土路,应是当年红军行军必经之路。路窄坡陡,当年日夜急行军一百二十公里,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泸定桥下游另有一座斜拉吊桥,桥西岸立有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雕塑写实而有张力。

从泸定到摩西镇五十五公里,我们当天就赶到了那里。摩西天主教堂就在旅馆附近,一座正面看三间上下两层中西合璧的房子,青砖筑墙,青瓦覆顶,毛泽东长征途中曾住在这里,现已辟为纪念馆。

818

马尔康是阿坝州首府,一条河穿城而过,清流激荡,水光潋滟,给高原小城带来几分灵气。这河叫梭磨河,河边矗立着巨大的手机广告牌。菜市场里果菜琳琅。我们租了一辆车,司机的汉族名字叫韩幸福。幸福带我们去松岗看碉楼,这碉楼与新都桥和丹巴的碉楼不同,多角、高大而完整。碉楼是这里的典型建筑,我想象红军战士们走过这些碉楼时也会有一种新鲜感。马尔康另一处有名的建筑是卓克基土司官寨。当年红军长征曾路过此地,毛泽东在这里住过一个星期,召开了有名的卓克基会议,他称官寨为长征途中见到的最有特色的建筑。官寨是一个城堡式的石楼,总体呈口字形布局,中间是个方形的大天井,天井四面是四层楼房,内面层间互通,各层有廊相连,外墙则只开窗洞,高不可攀。闭门防御,易守难攻。据说红军初攻此寨,久攻不下,夜间施放信号弹,土兵以为要放神火烧寨,慌忙弃寨而逃。现在官寨内布置着嘉绒藏区文化风俗展览,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郁,堪为上乘。官寨附近的民居,称西索民居,其形式与附近村落的藏房相似。

爬上查针梁子,汽车开了锅,只好用矿泉水降温。往北进入红原,一望无际的茫茫草甸,可能是草结籽的缘故,一些地段的草绿里泛红,红原的地名,可能缘于此。可我一想到红原两字,就想起艰苦卓绝的长征,将红原与红军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联系在一起。

819

从唐克到若尔盖是一望无际的草地,是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现在草地里一群群牦牛在悠然自得地游荡,牧人的黑色毡篷扎在离路边不远的地方,炊烟袅袅。我们走进草地,想亲身体会一下红军过草地的感觉。一对牧牛的年轻姑娘走过来与我们搭话,其中一个用头巾把脸裹得严严的,只露出两只黑色的眼睛。小一点的妹妹很活泼,手里甩着一根中间带皮条的长绳,这绳是用来甩石子轰牛的,说话间,她把石子夹在皮条中,一转身抡圆了绳子,石子唿哨而响,飞到几十米外。看到甩石子的姑娘,我想起了当年参加长征的年轻女红军,那些正值花样年华的女孩子,为了理想,长征路上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有人永远长眠在这长征路上。公路边的丘陵上正在建一座纪念碑,上书九大元帅走过的草原几个大字,几个骑马的少年勒马在碑边观看。过了草原,是起伏的山地,国道正在改线,土路烟尘滚滚。

松潘古称松州,是古要塞,也是民族交融之处,这里杂居着汉、藏、羌、回等民族。古城修复得很好,城墙、城楼、街道、牌楼、店铺、民居以至政府机关、公司单位,全都建装得古色古香,城里几乎见不到现代化的广告,基本上不允许汽车通行,所有店铺甚至机关的牌匾,都是老式的,置身松潘城中,仿佛回到了清末民初。1935年,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过松潘草地,中央红军在松潘境内召开了著名的毛儿盖会议沙窝会议。而今,这里已成了红色旅游重镇。午后到达川主寺,这里建有红军长征纪念塔和纪念馆,远远看见山顶上的纪念塔,臂擎长枪的红军战士雕塑巍然耸立在那里,蓝天上的白云在他身后游走。时空已经转换,长征精神却永存在人们心中。(退休三支部李慧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