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夕阳风采 > 人在旅途 >

润物细无声——在田老身边工作琐忆

 2011-09-01   选择字号:  

  

            田光涛同志先后于197810月至19803月和19831月至198411月两度担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前身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在此期间,我在院长办公室担任秘书和副主任,实际是田老的秘书。田老历经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血与火的严峻考验,建树频现,德高望重,但他却十分谦虚,和蔼可亲。他言简意赅的教诲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果断周密的工作作风更是无言的教诲,可亲可敬的导师。我在他身边工作所受到的言传身教,犹如阵阵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深感受益匪浅。现仅谈对我个人成长进步影响最大的三例。

 

一、          重情感恩——成就事业的基石

这是田老在一次研究稳定学校教师干部队伍的会议上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干部的积极性,各项工作开展得热火朝天,但也有一部分人不安心学校工作。究其原因既有个人思想素质问题也有社会环境因素。一些人因当时学校条件差,待遇低,任务重,而想方设法要求离开学校。另外,也有一些单位因缺少外语、外贸专业人才而到学校要求给予支援。田老认为,优秀的教师干部队伍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母机,必须采取措施予以稳定。于是,他在会上说,重情感恩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学校是大家成就事业的根据地。不热爱学校,不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说对党和人民重情感恩,就是一句空话。不懂得感恩的人,即使物质上富裕,但良心上也是有愧的。因此,对那些对学校没有感情,想通过闹的方式调离学校的人要进行教育,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绝不能出现“闹而优则仕”的现象。对那些单位提出要求支援专业人才问题,一律经双方组织协商解决。学校也要逐步改善工作与生活条件,为优秀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会后,他让我拟写报告请求对外贸易部发文稳定学校的教师干部队伍。与此同时,他亲自出面或派员与新组建的中国信托投资总公司和其他急需人才的单位协商,在保证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向其输送了一些热爱学校、业务能力较强的人才。这些措施对稳定学校的教师干部队伍发挥了积极作用,走的愉快,留的安心,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

在此期间,我受到了极其深刻的教育。可能是因为我的文字水平尚好,加之当了几年秘书,有朋友推荐我到部办公厅或总公司去担任秘书。说实在的,我真的想去。但田老在会上的讲话触动了我。学校对我有恩,而且恩重如山。1973年,我调到学校工作,夫妻分居两地。1975年底,夫人也调到学校工作。两年多的时间就解决了两地分居问题,当时在学校、甚至在北京市,也是不多见的。其间,我所在的系里派人为此做了一年多的工作,学校人事处给予了大力支持,解决了诸多难题,才使我们夫妻得以团聚。学校为我付出之多,而我为学校贡献之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想到这些,我谢绝了好友的推荐,决心留在学校。因为我不能辜负学校的厚爱,不能忘恩负义。学校就是我干事业的根据地,要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二、          排忧解难——凝聚人心的动力

这是我从田老的工作实践中看到的。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田老的确是这样做的。他心中总是装着群众的疾苦,把为群众排忧解难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任务。

当时,学校恢复不久,加之地处偏僻,没有公交车与市区相连,因而成为与外界联系甚少的小社会,广大教职工生活中存在很多困难。买菜难、洗澡难、出行难、子女入托难等诸多难题困扰着每一个教职工,不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势必影响大家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田老只能采取学校办社会的方法解决大家的实际困难。他要求食堂在做好伙食工作的前提下,向提供蔬菜、肉类、鸡蛋、加工面条,供住在校区的教职工购买;开放学校澡堂,给教职工发洗澡票,解决洗澡难问题;学校托儿所要优先解决青年教师的子女入托问题。我曾根据田老的指示,多次与托儿所联系解决了不少青年教师的子女入托问题;学校司机班制定了具体办法,解决高级知识分子出行难问题。这些措施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的困难,但大家都深切感到学校领导在尽一切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的确很不容易。这种理解与支持,使学校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与此同时,田老还注意重点群体的困难,如夫妻分居、身边无子女照顾、子女就业及住房困难等问题。他多次与人事处、后勤处专题研究解决方案,积极创造条件解决他们的困难。在他任职期间,学校解决了23人的夫妻分居问题和9人身边无子女照顾问题;安排子女就业24人;调整住房82户。这些并非简单的数据,在当时解决起来是需要花费大量心血和精力的。

田老这种“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帮群众之所需”的工作作风,成为凝聚人心、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          勤奋学习——创新思维的源泉

这是从田老一次谈话中悟出的。有一次,我到田老办公室汇报完交办的工作后,提了一个很久就想问而没有机会问的问题。我说:“田院长,听说您不到二十岁就担任县委书记,是吗?”他和蔼地说:“是的。是1939年在河北藁城县,十八岁。”他看我还想听,就说坐下聊一会儿。他接着说,我这个人的经历有两大特点:一是工作转换频繁,每隔三五年就换一次;二是工作岗位反差特别大,自己意想不到。一个农民的儿子却当了中国最大港务局的局长、最大进出口贸易总公司的总经理;一个简师学历的学生却担任了全国重点大学的校长;一个抗日战争时期16岁就加入共产党的老党员却在五十年代加入农工民主党,成为参政党党员。听了田老的介绍,我对他传奇般的经历打心眼里佩服,便问:“您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很有建树,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他说,就四个字:勤奋学习。首先是学习理论与党的方针政策。要把理论与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学习,理论是基本功,方针政策是针对目前形势提出的工作方向,把握了这两点才能做到审时度势,不会出现左右偏差。其次是学习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记录了人类、国家、单位、个人的荣辱盛衰,其经验教训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不仅要学习广义的历史,而且要重视学习本单位的历史,这也是一项基本功。第三是向实践学习。到一个新单位,必须深入实际,了解基层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特别要重视本单位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建议。

听了田老的谈话,我更加了解他,敬佩他,更能理解为什么他来学校后很快就能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深得广大师生员工的拥护与敬重。田老平时话不多,但这一次却向我这个年轻人既谈了自己的经历又谈了做好工作的经验,是我们之间谈话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对我教育最深、影响最大的一次。这是他热情关怀培养青年干部的真实写照。

后来,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也走上了领导岗位。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无论是担任校级领导,还是担任驻外商务参赞,我都始终牢记并认真实践田老的教诲。把重情感恩作为自己干好工作的基石。我总是感到党和人民给予我的太多,而自己的付出太少,从而激励自己勤奋工作,廉洁奉公;特别注意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增强本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持勤奋学习,努力创新思维,开拓进取,使自己主管的工作不断有新的进展。因此可以说,我的成长进步是与田老的教诲分不开的。

田老的言传身教,我受益终身,永志不忘。

                                                                            徐延春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