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惠园夕阳情 >

【2010年第四期 • 校园往事】惠园沧桑忆当年

 2011-08-26   选择字号:  

  

                                                           ——校园往事——



惠园沧桑忆当年

 

陈泉源

 

        今日惠园,芳草遍地,绿树成荫,已成为花园式的高等学府。可是,学校怎么会迁到这儿来的?当年的校园是什么样子?许多后来的同志不了解。一些老同志也不一定了解详细情况,只是道听途说。有的可能也逐渐淡忘了,因为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但对我来讲,这些情况却是终生难忘。老来缅怀,回眸往事,确也不无教益。

    十年浩劫,学校横遭厄运,1969年外迁到河南固始,1970年被就地撤销,人员遣散,校产设备烟消云散。西郊车道沟全部校舍及家具由军乐团占用。1971年,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国际和外贸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外贸部鉴于干部奇缺,又决定办一所对外贸易中等专业学校,但并不是恢复外贸学院。西山贝家花园外贸中专的校舍也已交给了七机部二院二〇七所。为了解决校址,当时国务院提出两处由外贸部任选,一处是原河北北京市师范学院旧址(现中医药大学),另一处就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旧址(现校园的一部分)。我当时在河南负责移交校产和遣送人员,回北京探亲时,负责筹备建校的刘征同志曾就此询我的意见。我当时的确对他讲:“你是办学校,校舍重要的是有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和运动场等,河北师院旧址适合办学,离市区又近,当然选择河北师院。”但是,后来他告诉我,当时的一位副部长讲:“河北师院房子破旧,北影有大片土地,今后师生劳动方便,大摄影棚适合搞商品展览嘛。”这样,外贸中专就选定在北影旧址建校了。1973317,国务院发文通知恢复了外贸学院。此后几经交涉,要求军乐团退还西郊车道沟校舍和家具。虽然国务院在教育部请示报告的批示明确提到:“任何单位占用学校的土地、房屋、家具、设备、车辆,原则上应无条件退还给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拖延抵制,特别是党政军机关。”但几年来终究未能解决。外贸学院就只能面对现实,在这里重新艰苦创业了。这就是学校迁来的始末过程。

    当时面对现实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这里虽然离市区并不很远,但当时从和平街北口往北并没有马路,只有田间小道,两旁全是菜地,道近挖有粪坑,雨天道路泥泞,步行都十分困难,即使是晴天,骑自行车也很不容易。汽车运输要从安定门绕小关,经一条临时的建议马路(旧太阳宫路)才能到达校区。原北影厂已多年废弃,园内杂草丛生,一片凄凉,四周围是残缺的铁丝网。房屋建筑名义上有两万多平米,包括摄影棚(5248㎡)、录音楼(5123㎡)、综合技术楼(3193㎡)、制景车间(2478㎡)、仓库(2004㎡)、食堂(2953㎡),其他就是车库、烟火库、传达警卫和泵房等。主要建筑都是按摄制影片设计的,摄影、洗印、制片、放映等房间都是暗室,为此,录音楼还建有一栋专供长时间在暗室工作的人员晒太阳用的“玻璃楼”。可见这些建筑根本不适用于教学,只能因陋就简加以改造,以应当时的急需。到目前,除了综合技术楼已改造成行政楼外,其他原有的建筑都已拆除,荡然无存了。

    1973年,我从河南完成了收摊任务回京后,意想不到竟被“荣任”负责建校工作。领导除交待要筹建新校舍外,特别提到两项紧迫任务:一是要解决夏天挨淹;二是解决冬天挨冻。原来,这个地区下水道系统尚未建成,地势又低洼,一到雨季,积水成灾,园内顿成泽国,可以行舟。骑自行车上班的同志却只能扛着车子涉水而过,人人抱怨,意见纷纷。北影废弃在此建厂,这是主要原因。为了解决挨淹的困境,还曾闹过一次笑话。一位校务处的负责人异想天开,提出请地铁工程处挖地铁的土卸车在校园内,把整个校园垫高一米,并居然得到校领导的赞同后紧急施行。幸好我出差回来后发现了此事,力加制止,才免贻后患。当时为解决积水成灾的问题,采取了深挖河疏通明沟,使大量雨水能泻向土城河沟的办法。同时,经过周密的观察和测量,摸清了周围已预设的下水道标高的情况,只要市政工程启动,就能最后解决积水问题。今天的现状,就是当年预期的实现。

    冬天为什么挨冻呢?原来,北影厂已多年废弃不用,取暖设备陈旧,管道破损,锅炉是几台门式铸铁炉,年久生锈,一烧就裂,暖气管片也到处漏水。室内温度能达到五六度就不错,没有厚棉衣休想过冬。为此,一方面对管道和暖气片进行整修和更新,一方面把铸铁锅炉逐年淘汰,自己焊制成无缝钢管的排管锅炉,解决了冬天挨冻的困境。以后才有现在设备比较齐全的锅炉房和现代化的蒸汽锅炉。保证大家过着暖和的冬天。

    另一任务是要保证学校“耳聪、眼明”。有通讯电话才能“耳聪”,有电灯才能“眼明”。北影没有留电话设备,最初从部里别的单位找来了两台废弃不用的人工交换台,拼起来用也只有50门分机。几经改造,由步进制、纵横制到程控交换机,中继线和分机都迅猛增加。今天已全部可用直播电话,实现了通讯现代化。北影的供电系统因多年不用而残损,容量不足。供电线路用的是地下电缆,但学校接收时没有取得原设计图,维修时十分困难。几经调查探测,有的修复,有的暂时架空,暂时保证供电。后来才进行了改造,又重建了变电室,扩大了容量,才有今天环境优美、整洁、明亮、花园式的惠园。

    回顾过去,百感交集。惠园新貌,来之不易。当年为建设奔波流汗的同志和一批木、瓦、水、电工人同志们大多数已经作古,健在的也已是耄耋暮年了。过去同志们曾埋怨说:“领导瞎指挥,群众遭了灾,干部跪断腿,工人受了累。”可话又要说回来了,没有当年的“一穷二白”,哪有今天的锦绣惠园呀!

    惠园夕阳无限好!

    惠园夕阳情意长!